国务院:人工智能实现精准扶贫,共创未来

2019-06-18

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贫困认定的遗漏率和错配率仍然处在较高水平,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的优势提高扶贫精准性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精准扶贫中的那些高科技

大数据平台

2016年,甘肃省推出了全国首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设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研究开发了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成效、数据分析、绩效考核5个管理子系统。广东省也在积极推进建设大数据扶贫信息系统,并依托大数据实施精细管理、精确瞄准、动态监测。同年,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各级扶贫部门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好扶贫大数据平台,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进行扶贫的重要性,已经被重视起来,各省市也在探索中前进。

人工智能

精准扶贫要求政府对贫困人口、贫困原因达到精准识别,精准判断,从而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扶贫政策和项目,进而达到精准识别、精细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智能的精准识别。通过制定具体目标,明确思路,利用人工智能图形和音频识别、硬件管理技术及DTG数据转换等先进技术进行贫困户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挖掘和展示,从而借助人工智能分析模型甄别出贫困人口,精确定位扶贫对象。

其次,了解具体致贫原因,科学制定精确的扶贫措施。精准扶贫更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个性化、智能化的特点,科学地为贫困户制定符合其家庭环境、生产条件以及区域背景的扶贫政策,真正实现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从而更加直接地获取农业相关的种植、收割、销售等信息与数据,帮助农户学习技术、提高产量、找到销售渠道,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做到科学技术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现农村智慧农业发展。

除了给予直接的资金帮助,找到脱贫的路径才是扶贫的根本渠道,其关键在于信息的互通和掌握。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精准扶贫领域,将缓解农业信息不均衡的现状。农户通过与人工智能终端交流、学习,找到了学习技术的途径、找到了解答问题的专家、找到了销售产品的信息与渠道、最终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当下,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高涨。与此同时,许多贫困地区种植的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却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好的销售渠道,养在深闺人未识,经常遭遇滞销或亏损,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风靡全民的短视频内容分发平台同时拥有丰富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荐技术,能够帮信息找到需要它的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扶贫需求与市场的精准匹配。充分发挥了粉丝经济的优势,人人参与、全民扶贫。

未来,人工智能更是作为农民致富以及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智能机器人,乃至未来的智能农场、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都将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耕作、播种、采摘等智能机器人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有智能探测土壤、探测病虫害,更有气象灾害预警的智能识别,更有利于减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现象出现。

人工智能还能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区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有些人倾向于视觉认知、有些人倾向于听觉、有些人更接受实践教育。而目前在我国这些地方的教育模式都是普遍单一化的形式,从根本上可能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引入人工智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量身定做,通过采集数据,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发展学习兴趣,以减少在教育中遇到的“金钱”障碍得到公平对待。

经济来源及教育水平往往和地区的贫富差是高度关联的,人工智能可以很容易帮助解决这两大难题,通过对农业和教育的帮助,可以使贫困人群及地区得到很大改善。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解决方案研发上优势明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植入精准扶贫领域将大有作为,不但能将一线信息采集、后期数据反馈等方面工作应用到扶贫领域,同时还能解决信息网络建设等难题,全方位构建立体化、精准到位的扶贫体系。


分享